钱学森

 

中国力学家,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的开创者,中国空间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卒于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学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力学家T.von卡门,193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校成为卡门的助手,是卡门组建的美国航天中心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主要成员。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49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戈达德讲座教授。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1956年春参加制订国家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并主持制订其中“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一项的规划。同年,创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被任命为国防部火箭、导弹研究院院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开始,主持中国科学院卫星技术领导小组,开创了中国空间技术的研究,任该院第一任院长。1965年以后,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1991年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副主席。

钱学森为了研究实现超声速飞机和远程火箭的可能性,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稀薄气体力学等应用力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开创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新分支。在应用力学领域的主要成果有计算亚声速流动的卡门-钱近似方法(1939),方法的关键是用等熵曲线上代表来流状态点处的切线来近似取代等熵曲线本身,此法适用于飞行速度接近声速的高亚声速流动;确定壳体发生屈曲的临界载荷的能量跃变原理(1940~1942);提出稀薄气体力学中三类流动的划分原则(1946);与郭永怀一起论证了上临界马赫数的存在,其意义在于能预示当飞行速度提高到某一相应数值时,飞机突然发生栽头和抖振的现象。在喷气推进领域,他的主要成果有:提出探空火箭的逐次脉冲推进以达到优化高度的方案(1939);最早提出和论述核动力火箭的可能性(1947);在喷气助推起飞器的研制中作出重要贡献(1937~1942);在火箭的推力优化、燃烧室的伺服稳定及控制和制导分析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1951~1955)。

钱学森在解决一系列有关高速飞行问题的过程中,联系到其他工程技术领域更广泛的需要,开创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门新的技术科学。1954年出版《工程控制论》,讨论和研究实现自动控制和调节的理论及有关系统的结构原理,当即引起各国的广泛注意,形成多种文字的版本。为了提供人们迫切需要而又难以通过实验得到的高温、高压及放射线作用下的材料性质,他在1953年发表Physical Mechanics—A New Field in Engineering Science,提出物理力学的主旨是通过对物质的微观分析,总结和整理物质的宏观性质,找出内在规律,从而得到所需数据。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都在沿着他最早指出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和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

技术科学思想是钱学森科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47年他给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的题为《工程和工程科学》的报告和1957年发表在《科学通报》的《论技术科学》,对技术科学的内涵和特点,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它的意义和作用、观点和方法论,以及技术科学教育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起到了全面界定技术科学的历史性作用。

钱学森在1955年回国后不久,便建立了运筹学研究组,认为运筹学和系统学等可在经济、国防以及其他系统的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80年代又组织北京系统工程学术讨论会,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而形成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系统科学和工程。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思维科学,研究如何处理从客观世界获得的信息从而得到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规律,并详细地讨论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内容、层次和研究方法。

 

&n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