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历史

百科三版 百科大家 百科经典

 

百科全书的历史


百科全书是概要记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的工具书。英文encyclopedia一词来源于希腊文,词义为“一切知识尽在其中”。中文“百科全书”一词,现知是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的。“百科”,言知识之广;“全书”,言内容之博。百科全书的主要作用是供人们随时查检需要的知识和事实资料,还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和帮助人们系统求知的教育作用,常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百科全书起源于人类对已有知识的全面概括和分类整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编写过全面讲述当时已有学问的各科讲义,被西方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中国汉初的《尔雅》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方面,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渊源。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被认为是类书之始。自魏至清的几百部类书,虽然是百科性质的著作,但因只限于已有文献的汇集,而未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

YW0599 gt0007《尔雅》元雪窗书院刻本  孤本_thumbnail.jpg
 《尔雅》(元雪窗书院刻本)  

西方百科全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①古代百科全书。古希腊、罗马的百科全书起源于教育,编排上采取原始的知识分类,由单个的编著者完成。公元1世纪普里林尼编著的《自然史》(又译《博物志》)37卷,是古代百科全书最主要的代表作。②中世纪百科全书。5~16世纪的百科全书明显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神学和宗教统治的影响,大多是修道院供神职人员学习的课本;在编排方法上仍以“自由七艺”为基础的原始分类为主。法兰西百科全书编纂家樊尚编的《大宝鉴》80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中世纪后期的百科全书受F.培根的知识分类的影响,科学分类法逐渐成为百科全书框架设计的基础。③现代百科全书。18世纪以后,百科全书进入了现代发展时期。西方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是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以他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在1751~1772年编纂出版了闻名世界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28卷。

ZX0480狄德罗X_thumbnail.jpg
狄德罗

现代百科全书具有两个新的特征:一是强调百科全书的启蒙作用,以现代真正的科学知识启偏见和愚昧之蒙;二是突出百科全书的检索功能,即工具书的作用,接受了词典的字母顺序编排法。18~20世纪,英、德、美、法、意、俄、日等国相继编纂出版了一批权威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尤以美国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4版以前在英国出版)最具权威。

CB0013《不列颠百科全书》jm903_thumbnail.jpg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赠予邓小平的《不列颠百科全书》

      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家科学文化事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标志性、创新性工程。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国的百科全书事业。1978年经邓小平同志同意,国务院批准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74卷)分学科出版,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的百科全书的历史;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批准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在温家宝总理关心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32卷)于2009年出版。全书根据国际惯例按音序排列,是中国第一套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

2.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1993年出齐(74卷)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作为国务院持续支持的国家级大型出版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已由国务院正式立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百科全书,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进行知识生产、分发和传播的国家大型公共知识服务平台。第三版是新形势下构建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提升国家整体文化形象、反映当代科学知识水平的重大基础性出版工程,是把握国家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构筑核心价值观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规范标准知识、维护文化安全、革新传播方式的创新性工程。

3.jpg
 2017年9月8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nbps;